本篇文章2833字,读完约7分钟

> 开放带来进步,亲密不可避免地落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促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培育新的贸易方式,创新外商投资方式,推进产能国际合作,形成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的全球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制造业强国战略中还提到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发展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促进重点产业的国际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控制技术话语权”、“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推动中国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的要求, 徐工一直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在徐工“国际化、精益化、短板补充和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经营理念中排名第一。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徐工在行业国际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徐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化道路。它经历了战略愿景国际化、营销服务国际化、研发和生产国际化、品牌和管理体系国际化四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形成了出口贸易、海外工厂建设、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和国际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国际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近年来,徐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完善全球布局,锚定加快市场国际化、加快布局国际化、加快运营国际化的“三个加速度”,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努力培育跨国经营的“新航母”,全力打造一艘国际化思维十足的国际化徐工。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他写出了一部从追求者到超越者的“史诗巨作”,创造了一个民族品牌崛起、屹立于世界工程机械之林的“徐工传奇”。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是第一次“出门”

20世纪80年代末,徐工率先进入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先河。

1992年,徐工被授予自主出口权,正式拉开了国际化的序幕。1997年7月,徐工进出口公司成立,初步统一了徐工集团的出口业务和国际采购业务。以产品出口为重点的徐工国际化正步入正轨。

然而,这背后是徐工国际化的艰难历程。

当时,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顶层,一大批国际巨头浩浩荡荡地排列在一起,展示了这个行业的实力对比和竞争格局-& mdash;& mdash美国部、欧洲部和日本部“将世界分成三部分”。

1992年,在第23届慕尼黑宝马展上,一个中国企业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级的“专家聚会”舞台上。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慕尼黑鲍曼展览上升起。这家企业的名字叫徐工集团。“第一次,没有展位,只有一个15平方米的小房间。当时,没有实物展览,只有挂在墙上的画和摆好的椅子,这是非常糟糕的。”徐工进出口公司欧洲部部长张景明对第一次展览的描述如下。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然而,徐工仍在等待这个展览。当时,一名韩国客户来到徐工展位咨询。六个月后,他花了10650美元买了一辆徐工3Y8-10压路机。这样,徐工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向韩国出售了第一份出口订单,接下来的几份订单来自它在展会上遇到的客户。

当时,中国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中国制造”对海外消费者来说还很陌生,徐工当时还没有实力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在汹涌的黑暗浪潮中,一个巨大的变化正从这个起点酝酿,逐渐发酵,最后爆发出来。这是一个宏伟的景象:26年后,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格局中,“中国动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标杆,当年“角落里的不起眼的小弟弟”徐工集团已经成长为一个身体强壮、能力超群的集团,足以傲视群雄,与那些百年老店的巨头比肩。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种在世界顶级舞台上的简单亮相意义重大& mdash& mdash这显示了当时已经是中国领先企业的该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全球用户,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雄心。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徐工正式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始勇敢地向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

标杆国际为中国制造“补钙”

慕尼黑第一次展览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此后产品的顺利推出,而是充满了荆棘和挫折。20世纪90年代中期,徐工向美国出口了两台16吨的卡车起重机。这是徐工产品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整个企业欢欣鼓舞。然而,经过50多天的海上颠簸,由于海水和海风的侵蚀,汽车起重机的油漆严重脱落,美国人员立即要求退款。

徐工很早就认识到自主创新就是解放思想,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因此,我们将利用一切机会来衡量国际基准,洞察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缩短与世界一线产品水平的距离。全球化不仅需要全球化的愿景,还需要国际化产品的R&D和创新实力,以及深入学习世界顶级资源的能力。

1989年,时任徐工集团重型机械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王民第一次被派往德国企业参加起重机技术培训。当时,该企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起重机生产商,只有当其产品达到800吨时,中国才能生产50吨产品。

当时,国内企业都以“销售产品”为目标,“没有质量意识,没有用户意识”王民回忆说,徐工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出口过一批产品。下了船后,顾客问为什么要送二手货。

"油漆脱落生锈,包括电镀的油缸和螺栓."王民说,顾客最终拒绝了。

从惨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后,徐工发起了以产品质量为重点的重大反思,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和工艺制造能力。此后,所有主导产品都通过了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SAE标准和俄罗斯的Gost认证,并获得了进入国外市场的通行证。

1994年10月,卡特彼勒和徐工集团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生产高档液压挖掘机& mdash& mdash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当时,徐工集团和卡特彼勒以4: 6的持股比例共同投资8200万美元。

当时,我国关键零部件支撑基础薄弱,液压挖掘机是一种技术含量高、在工程机械中应用广泛的机械,因而成为我国工程机械的“软肋”,但也因此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在进口零部件组装和生产的早期阶段,徐工希望尽快推进零部件的国产化,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坚守高端,在“世界一流”的征途上前进

“世界舞台很大,徐工不能缺席。徐工应牢牢把握中国工程机械在世界崛起的战略机遇,力争在规模宏大、品牌形象全球化、技术变革贡献显著、经营模式和经营模式独特、专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流五个方向上成为世界级企业。在新的成长和新的奋斗中,徐工集团将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世界尊重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王民董事长曾坚定地指出。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1992年,当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宝马慕尼黑车展时,徐工坚定地设定了自己的目标:走向全球,进入高端,服务世界。因此,当他在1996年来到拉斯维加斯的时候,这种信念和一系列的努力给他带来了收获,当他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当时,一位加拿大建筑机械租赁商来到徐工展台,看到徐工展示的压路机外观非常漂亮,于是他抱着试试的态度买下了它。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然而,这位客户没有想到的是,徐工的压路机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使用不破坏”特性: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款1996年生产的压路机一直使用到现在。除了手刹上的一个小零件出了故障,其他地方都没有问题。得知这个消息后,每个人都很惊讶。

凭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信念和勇气,徐工已经全面走向全球高端市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种困难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从大到强”转型升级的艰辛。然而,一次又一次取得的成就也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在2006年上海工程机械展览会上,一位国际标杆公司的高管在看到徐工集团的200吨和300吨全地形起重机后说,他在中国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

2009年,徐工集团派出数百人的技术团队参观慕尼黑宝马展,该展览一直被誉为最开放的展览。结果,签证被多次延长,许多人被拒绝。"特别是,总设计师以上的工程师都被拒绝."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回忆道。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幸的是,“低端”和“低成本”仍然是无法撕掉的“标签”。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但它仍未被视为“制造大国”。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制造”在高端市场缺乏成就。在“世界级”的征程中,徐工集团深知,要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不仅要在中低端市场游走,还要进入发达国家和高端市场,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三高一大”,推动创新油门到底

王民董事长始终认为,真正的强者不仅仅是靠规模取胜,而是靠技术、质量和大吨位产品。这就是徐工多年坚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内涵。

199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和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它将把一直处于世界中低端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推向国际市场的前沿& hellip& hellip

徐工当时正处于国有老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困难时期。面对严峻的行业生存危机和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为了彻底扭转老国有企业的困境,刚刚接任徐工集团董事长的王民果断决定,无论有多少负担和困难,都要坚持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 将产品质量列为“董事长,一个项目”,坚定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全面迈向“三高一大”。 徐工对产品开发有了新的定位,大力开发先进适用的新产品。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徐工机械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回忆道:“该项目最初是为了解决125吨全地形起重机和15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关键问题,2003年实现了这一目标。该原型在同年售出,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垄断。之后,先是300吨,然后500吨,800吨,然后1200吨,2000吨,直到4000吨下水。世界上第一台起重机。这一突破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套主要技术设备。”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在每一项主要技术和设备的背后,都有几十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突破,而且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当时,徐工开发了ZL50G装载机,“G”的意思是“高”,即专注于高质量的装载机。2012年,王民董事长走访南美市场,发现用户仍在使用当年生产的产品。用户向机器伸出拇指,特别说:徐工装载机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仍然像推土机一样强大。徐工的产品真的很耐用也很棒!这款装载机连续多年都是主要的出口车型,后来又升级了几次。然而,仍有许多外国用户下了特别订单,必须使用旧的50G型号。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超级移动式起重机被工程装备行业公认为科技含量最高、研发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被誉为世界工程机械技术的“珠穆朗玛峰之巅”。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在装备制造业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当时,德国的全地形起重机已经达到了300吨的水平,而50吨的起重机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小产品。在合作开发阶段,他们将图纸、算法甚至生产过程一一展示给徐工技术人员。

当时,徐工参观了德国的一家工厂,看到了一个禁止拍照的警告标志。他和德国工程师讨论了他们是否能拍照。这位德国老工程师大胆地说,“你可以把所有的摄像机都拿走,然后记录下来。”但是在午餐时,翻译说老工程师在他身后嘀咕着什么:“反正你永远也学不会。”

虽然这些话刺激了人们,但残酷的现实就在前方。中国缺乏高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人才的积累,制造技术的保障水平不能满足图纸设计的要求。第一次引进技术的大胆尝试以失败告终,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

2000年,徐工的目标是突破当时被国际巨头垄断的主流市场模式&mdash。& mdash全地面25吨起重机。25吨全地形起重机的发展在当时极具争议性。行业专家和各企业普遍认为:太先进了,全地形起重机在中国市场的需求太小,中国起重机用户买不起这样的高端设备,高端技术投资没有回报。

只有面临破产冲击的徐工心里明白,开发一两台高端设备不成问题。如果核心技术没有突破,中国的起重机行业只会走向灭亡。全地形起重机油气悬架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是简单地通过制造好的原理和零件就能开发出来的。没有自主创新、测试和测试,系统参数是不分昼夜确定的,生产的系统肯定是行不通的。

2002年,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徐工攻克了油气悬挂等关键设计和制造技术,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吨全地形起重机诞生。它的出现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里程碑,被评为当年行业十大新闻事件之一。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的高端垄断,也促使整个行业摆脱低端市场,坚决转向自主技术创新。

在国务院出台的振兴装备制造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和国内第一套设备(从2002年的25吨到2012年的1600吨)的持续支持下,徐工集团在短短10年时间里经历了外资巨头50年的技术升级,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全地形起重机产业化的企业。

十年后,当徐工的技术人员来到德国的一家工厂进行另一次检查时,当他们拿出相机时,这位老外国专家紧张地说:“你必须遵守规则,不要拍照!”

2008年,徐工创办挖掘机公司时,在“三高一大”的产品战略指导下,坚持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过去的10年里,徐工坚持自己的初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它已经积累了很多,并在精炼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飞跃。130吨、300吨、400吨、700吨液压挖掘机、120吨、170吨、240吨、300吨、360吨电动自卸车和40吨、60吨铰接式自卸车相继问世。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徐工的700吨液压挖掘机被称为“中国第一挖掘机”,由两台1700马力的电动机驱动,超过了两台99型主战坦克的功率。该产品的重量相当于500辆普通汽车,总长23.5米,接近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mdash;& mdash成年蓝鲸的长度。这个桶宽5米,容积34立方米。一个桶能挖50多吨煤。铲斗的最大推压力为243吨,斗杆力为230吨。

徐工的700吨液压挖掘机可与徐工的240吨或300吨电动自卸车配合使用。这群“矿井巨人”能在8小时内完成装载和运输3万多吨煤的任务。高效的运营效率无疑是中国矿业的一大突破。

这台700吨的液压挖掘机远没有“中国最大吨位”那么简单。它采用了双动力元件耦合控制系统、高压系统智能监控和故障自诊断技术、模块化双动力液压驱动系统、自补油自适应底盘张紧系统等多项独特技术。拥有52项自主专利,在中国超大型液压挖掘机领域首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应用的突破,成为继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700吨以上液压挖掘机研发能力的国家。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高度评价“中国第一挖掘”。他说,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是中国自主开发的最大液压挖掘机。这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中国装备制造业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国加快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又一个突出例子。徐工敢于挑战前沿技术难题,敢于赢得世界级精神和追求,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榜样。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8年8月,徐工集团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做出了矿山机械与矿山机械分开发展的重大决策。王民董事长强调,徐工集团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和重要的阶段。要成为优秀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下一步就是要达到中高端、国际市场、“三高一大”和世界级企业珠穆朗玛峰。在实现“五大”和“三大”目标的过程中,矿业应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矿山机械公司的成立表明了徐工将大型矿山机械做大做强的决心。目前,矿山机械公司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现代化制造基地,力争攀登“三高一大”新高峰。

目前,徐工两大重型起重机械和土石方机械的主营收入均超过100亿元,一批主要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9吨压路机、12吨装载机、550马力平地机、XR550D旋转钻机等。填补了100多项国产空白色,完全替代进口,实现了高端工程机械的重大技术突破。

作为一家老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徐工来自革命战争的硝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的创新发展,徐工开启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全面竞争的新时代。“自主创新是徐工发展的命脉。”王民董事长是这样说的。(张寒、刘斌、王林、张丹)

出发地:中国工业新闻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