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00字,读完约21分钟

以下复印件来源于区域经济评论,作者李国平等的区域经济评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刊称,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本刊具有“创新区域经济理论,服务区域经济实践,探索区域经济政策,总结区域快速发展经验”的创刊理念,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平台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计划的高官年,也是面向“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年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骄傲和世界关注的是经济行业从“站起”到“富裕”,社会行业从乡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60% 中国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互支持的,城市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客观掌握和分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状况及其地区差异,另一方面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规律,丰富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为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计划、更长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计划和差异化地区政策提供参考 一、城市化的基本态势和相关解释和预测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生活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以农业为主以前开始就是农村社会工业(第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等发生了变化 以往,城市化是世界范围内衡量一国综合快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1 .世界城市化的基本态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第一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二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三是大城市持续增加,城市密集区大量出现 城市化还是21世纪人类社会实践的主旋律 世界城市人口从1960年的10亿1960万人增加到去年的41亿9600万人,不到60年就增加了30亿人以上 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33.61%增加到去年的55.27% 1960年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左右 世界城市化水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欧洲、部分亚洲发达国家、南美部分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75%的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在50%以下 就城市人口增长率而言,亚洲、非洲许多快速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相对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反城市化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是城市规模和数量的一些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自1960年以来,居住在世界各国最大城市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先上升后减少,1974年达到峰值18.17% 在此期间,世界人口总数持续增加,而且世界各国最大城市生活的人口规模也普遍增加 例如,世界前三大城市(圈)分别是东京、德里、上海,人口规模分别约为3800万人、2600万人、2350万人,其中东京和上海的人口规模比1950年分别增加了约5.5倍和4.4倍。 世界上具有大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在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虽然比较缓慢,但在世界上33个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却突破了数千万人 2 .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过程从城市化的时间变化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诺森提出了解释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的经验曲线,20世纪90年代周一星引入中国,这种经验曲线被称为诺森曲线 诺姆曲线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高度一致,该曲线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化水平低于30%的城市化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城镇化率的增加很慢 第二阶段是城市化水平为30%—70%的城市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城镇化率迅速增加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水平超过70%的城市化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城镇化率增加缓慢 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几乎处于收敛状态 从城市化的空间变化过程来看,对单一城市来说,城市化过程可能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三个阶段,代表模型是klaassen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理论 世界各国通常经历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增大的城市化阶段 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城市负荷能力的压力,这时人口开始向城市周边扩张,这个过程被称为郊区化 地区化也同样是城市整体生活人口的增加,但人口要么从城市中心流向边缘,要么外来人口直接进入城市边缘 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有被称为逆城市化的现象,逆城市化是由城市生活人口减少产生的,逆城市化的原因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等 一个城市的迅速发展必须避免发生逆城市化。 因为逆城市化严重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空间变化的过程还有另一个方向。 从孤立的城市迅速发展到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甚至是互联网化的大城市。 这个过程是城市规模扩大不可或缺的,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郊区化、多中心化、区域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迅速发展通常走向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 其中都市带在所有概念中空间尺度最大,由几个城市群组成,城市群又由几个都市圈组成,如中国长江流域都市带由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 长三角城市群由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许多城市和都市圈组成 3 .城市化的关联解释及其预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加、农村生活人口减少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从农村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人口的转移。 因为这个人口学上的“推挽理论”可以解释为城市化的动力,一个是推动力,一个是牵引力 推力是使人们离开乡村的要素,拉力是指人们来到城镇的原因 提出这一理论的博格( d.j.bague )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有利于流入地(城市)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成为牵引力,流出地(乡村)不利的生活条件成为推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动力机构可以归纳为二元理论模式,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前者由政府主导,后者由市场驱动 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地区的差异受到自然和地区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主要受市场力量驱动 城市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过程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协调,但在不统一时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基本协调,城市化经历了快于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在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中国的城镇化率明显落后。 例如,中国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水平为12088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50.6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32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很大,农村生活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转移也有大小城市的区别 具体来说,进入大城市的农村生活人口比进入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多 现在的趋势是“城市化”对城市化贡献程度的趋势在减缓,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城市化的作用正在增强 从区域间城市化进程来看,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统一的快速发展趋势,农村转移人口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提高城市进入门槛,失业率上升时外来农村生活的人口也最先受到冲击,因此近年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 劳动力回流也同样引起资本回流的连锁反应,有证据表明资本倾向于投入劳动力回流密集的地区,这也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仍应保持快速发展,即使年城市化水平达到近55%后,也应保持年均0.6%—0.8%的增速。 在城市化的增速和收敛点上,中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顾朝林( 1992 )在早期研究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到2050年将收敛到73% 之后,他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中国的城市化进行了模拟预测,认为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2050年将收敛到75%。 有学者根据logistic模型对诺姆曲线进行拟合分解,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1%—63%,到2050年将达到70%左右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因素,有些学者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65%。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也认为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6%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应该收敛到80%。 这些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研究没有考虑中国城乡人口比重,预测的做法和模型不正确。 乔文怡等人()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增加更全面的要素,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收敛到72%,到2050年将收敛到80%。 二、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基本态势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城市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随后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1959年城市人口增加到20%左右。 此后近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水平低于18% 从1978年开始,中国城市化进入稳定的增长时间,改革开放后20年城市化水平几乎翻了一番 1995年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进入拐点,城市化速度明显提高 对照诺森姆曲线,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该国的城市化进入了超越初期阶段,急速上升的时期。 1998———从年到199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增加了15.43个百分点,比1998年增加了26.23个百分点 从1995年开始,中国城市化的增速逐渐放缓,从接近5%的增速减少到不到2%的增速。 这同样符合诺姆曲线所示的规律,达到快速增长拐点后,城市化以汇率减少的方式增长。 关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未来方向,已经有很多研究 赵新平、周一星( 2002 )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波三折,改革开放后的事实是城市化过程是内生过程,是伴随市场健全和完全快速发展的规律。 刘秉镰、朱俊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快速发展阶段,提出未来应继续重视优质快速发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加强不同空间区域的城市化研究。 苏红键、魏后凯()根据城镇化率的一些变化优势和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分别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和四个阶段,提出了中国城镇化的新重要议题。 诺姆曲线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就进入收敛期,然后长期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在哪个水平上达到高峰还没有达成协议 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比非农就业水平落后很长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一直与非农就业率有一定的差距,至今这种差距还没有明显缩小的迹象 现在中国依然有很多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的现象,这些人口在城市中,但实际上没有融入城市或者生活在农村地区,但已经不从事农业劳动了 2 .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呈统一快速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布局密切相关,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内蒙古、新疆等城市化水平全国领先,但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收敛态势,本文计算了2005—年全国各省城镇化率之间的泰尔指数,证明考察期间泰尔指数逐渐下降,各省间城镇化水平呈统一趋势。 从四大板块的城市化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曲线的陡峭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上升速度较快,东北地区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停滞趋势 城市化的统一可能会导致经济重心的转移,四个板块的人口规模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区的城镇化率都上升1%的情况下,增加的城市人口数量明显不同 城市生活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控诉的增加,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等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地区间城市生活人口的差异影响地区间收入的差异,进而影响人口的流动,结果人口集中在某个发达地区,进而加强或形成更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 3 .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结构从“北高南低”向“东高西低”转变从全国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结构从“北高南低”向“东高西低”转变 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奠定了北方地区城市化的基础,但随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明显快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早期城市化多由工业化推动,但随着产业结构变革的升级和城市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城市就业增加由服务业推动 因此,经济快速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服务业水平更高,更能吸收农业产业释放的劳动力 此外,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有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年,全国城镇化率前十位的省份中,有七个位于东部地区,前十位的地区都是中西部地区 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城镇化率超过80%,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但仍有6个省的城镇化率不足50% 由此可见,中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不均匀,空间结构始终处于变动的过程中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差异也对中国地区经济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国城市化和地区差异的未来态势可以结合国内外城市化快速发展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分析结果进行评价,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符合诺姆曲线所示的规律,到2030年中国城市 1 .中国城市化未来态势研究判定的依据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地区差异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符合诺姆经验曲线;二是经济快速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成正比;三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水平 诺姆曲线表现出不同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同时与许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一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时,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产量比较低,剩余农业产品不能养活很多城市生活的人口 另一方面,城市申诉不足,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 因为这一阶段的积累缓慢而困难 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进入工业化阶段,另一方面,农业以机械化为生产方法大量解放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也使农村生活人口向往城市生活 另一方面,城市生活人口的增加提高了诉求和生产的增加,进而产生了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 城市化水平达到60%—70%时,大部分人口住在城市,农村生活条件也大幅度改善,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这时,居住在农业地区的人口对城市的渴望在减弱,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开始滞后 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时,城乡生活质量基本无差别,各地区人口都可以住在当地,这时城市化过程达到了稳定的状态。 这样,诺森姆曲线反映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生活人口转变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规律,该规则有助于我们合理预测未来的城市化水平 2 .基于时间序列方法的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预测中国城镇化率的未来趋势,考虑到时间序列稳定性和不同城市化阶段数据趋势发生的变化,采用arima和指数平滑法分析数据 根据1949—年的中国城镇化率数据,预测了2025年的城镇化率水平,arima和指数平滑法的结果分别为65.64%和67.82%,指数平滑法对近年的数据给予了很大的权重,因此该预测值稍高 而且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水平在50%到70%之间具有更相似的特征。 这是因为根据―年的数据,按时间顺序预测了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结果表明,如果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能以近似—年的快速发展态势继续下去,2030年城镇化率将接近70%。 那时城市化速度每年下降到1%以下,增速继续放缓 根据本文保守的估计,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进入稳定状态 预测2005—年各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2025年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75%,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化持续提高,中部地区可能在2025年左右与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持平 3 .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态势和空间差异背后的逻辑城市化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区间收入差距是人口流动的首要动因 1952—年—年,中国四大板块gdp所占比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从四个板块整体的经济水平来看,尽管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很长时间,但地区的经济总量总是落后于其他地区,而且gdp总量在全国中所占的比例长期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东北地区的gdp向全国gdp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例比较近,近年来维持在20%左右 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 东北地区人均gdp年后呈负增长,年中部地区人均gdp接近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也有接近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趋势 东北地区与中部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相比,没有吸引外来人口的过剩经济特征 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些变化状况也可以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方向的评价依据 2000年以来,中国四大板块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特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迅速下降,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低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也和东北地区一样,东北地区的结构特征已经转变为结构劣势。 如上所述,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可以证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及其对未来城市化结构变化的影响 4 .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城市系统空间结构的重构城市化空间差异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城市空间结构的进化,东部地区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也证明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依然对人口有巨大的魅力。 根据中西部地区外部环境和支出结构的一些变化,人口密集地区一定有相应规模的人口经济集聚区,如成渝地区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人口的最大增长极。 通常省会城市也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活人口集中的热点地区。 这与中国长期大城市偏向的快速发展模式有关,大量投入和政策效益使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因此,地区中规模较大的城市成为接受地区人口的重要平台,因为一个地区拥有的大城市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前景也越好。 中国市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暂时没有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大城市 从人口吸引能力来看,中西部地区比东北地区容纳城市生活人口的能力强,近年来中部地区武汉、郑州城市生活人口增长较快,西部地区成都、重庆、西安也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 因此,从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可以评价,未来东部地区是中国城市生活人口最主要的集中地,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东北地区城市生活人口增长率进一步缓和或减少。 四、结论和讨论本文通过对1949—年城市化水平增长情况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符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通常规律,城市化增长趋势与诺姆曲线的形态基本一致。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了中国整体和地区未来某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预期结果作了一些说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实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差异的影响,城市化结构发生了从“北高南低”向“东高西低”的转变。 中国各省之间城市化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第三,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城市化增速进一步放缓,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迅速提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也将逐渐赶上,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第二地位将取代中部地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深化城市化过程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力的影响必须表现出与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相关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另外,鉴于中国的国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严重的区域变革,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水平、阶段、特征不同,因此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也能反映未来中国区域结构的变化情况。 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中国面临人口空间结构过少和人口稠密的双重挑战,一些中小城市缩小和丧失经济竞争力,特大城市面临大都市病,处理大都市病问题需要多中心互联网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城市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城市需要提高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功能。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但比小城市有更多的特征。 因为不需要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模受益,避免发生大城市疾病。 作者: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快速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地区经济评论》年第4期)责任编辑:祁国燕原标题:阅读《李国平等:面向2030年中国城市化及其地区差异态势解体》原文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热门:李国平等:面向2030年的中国城镇化及其区域差异态势拆析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