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80字,读完约10分钟

读了台湾作家刘大任的小说《夕风小雨》(深圳新闻集团出版社,年8月),确实有霍然的惊喜和难以休息和离开的阅览体验。 《晚风习俗1989年》写下了对去世不久的父亲的追悼和思考,作为“抗战一代”的父亲经历了战乱、一生的贫困,晚年从台湾回乡寻找根,激烈发生了父子之间血缘关系和世代间冲突的各种迷离悲欢,事业人生的欲望和意义 将近20年后,作者继续写在《小雨霖》( 2008年)中去世的近10年的母亲,写下了同时代的风雨、生活的痛苦,但作者的笔触更细致、更深刻,接触到母亲感情的人生,母亲不想回家的秘密更强烈 事业人生和感情人生,总是在时代的摇晃中拼上性命,作为人的孩子也只有在追悼中认识和理解上一代生命的欲望和人生的意义,然后反观成为中老年人的自己。 这两部小说当然混合了作者的自传成分,但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人生的自传 两个是父母的追悼故事,夜风中飘荡的父亲亡灵围绕着越来越多时代国家的忧患,母亲在小雨中编织着心底的个人爱恨,内心的风雨并不都在同一个方向飘荡,但同样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播出 《晚风小雨》《晚风习俗》的父亲回到家乡寻找根,其中的高潮无疑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精神上的亮点 回到家乡,在天河镇的厚溪村,村门口发生的欢迎见面场面不仅很动人,而且充满了历史人类学研究所向往的气氛:父亲被人群包围,红土小路上爆竹劈啪响,青烟弥漫,老一辈 父亲记忆中的东西可能是“文革”中土地改革时被破坏的石碑不仅是历史的证明,也是这个贫困乡村难民般活着的年轻人的孩子们外出闯进世界的坚定可靠的鼓励。 现在父亲是他们的石碑 于是,他说:“我过年时从没见过将近80个父亲这么昂扬 ……离开家乡离开井这几十年间无论有多么痛苦的日子,这一瞬间的荣耀永远了 我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自己知道写历史。 乡下人千年不说话地继续着历史……。 (第87页)人也是如此,作为村子精神圣地的祠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人们围着父亲进入空无一物的寺庙,做着古老的空壳 “我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种象征旧社会精神价值的建筑,没有被颠复40年的天地,没有被破坏,还有没有变成其他现实的功利用途。 ……就像是无止境的村生活的终结符……那种空虚的存在,蕴藏着无声的意志 (可以想象,40年来,厚溪村面临生老病死、风雨无阻的时候,这一个正在掏空内涵的天空框架,或者依然在暗中施力。 》(第90页)由此可见,为什么父亲的名字一直出现到小说的最后,而且以那样的方法出现,父亲的墓碑上刻着“袁公轩的坟墓”。 作者在“自序”中说,袁轩是“轩辕”二字的倒装,“象征着历史文化不断的情节脉络,延绵五千年的传承”。 (第22页)原来所有的苦难和荣耀最后都聚集在父亲的这个名字上 小说中有两个受到批评家和网民关注的词语,但可能各自的解释不同。 其中之一是“人心真的有什么,可能连历史都阻止不了”。 这个“有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历史“不可阻挡”是什么意思? 说人性中有永恒也不能征服时间吗? 其二,“理性的绝缘体绝命和超理性的雷殛闪电闪之间,有暧昧的行业”。 在这场晚风中终于出现的“模糊的行业”是什么? 王德威教授在序言中说。 “刘似乎体会了革命启蒙、男欢女爱以外的情义,但用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人心真有东西,可能连历史都阻止不了’ “他学会了尊重那个“暧昧的行业”。 说到““我的父母——刘大任《晚风习俗》《小雨飘落》序””,这两个词有联系,而且有“情”和“义”两个伦理范畴。 王教授据此轻松地抓住了举重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一是“《晚风习俗》,因为刘大任是他父亲和——父亲经历的时代——和解的尝试。 第二个是“他真正想敲的是历史的虚无和混乱之后,欲望的废墟之间,还剩下什么吗? ”。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也隐藏在方案的中心主线上 “父亲走后,我进入了这个模糊的行业”“从模糊的行业,我窥视父亲的一生” (第63页)这是父亲人生的谜团,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周围的人,都无法解开谜团 但作者相信“必然有法则、超理性法则,通过模糊的渠道,牵引理性世界的父亲,支持他的一生,不让他自觉”。 (第63页)答案恐怕没有,但也许可以从上述父亲人生中最辉煌的瞬间得到某种启示 和解说:“我终于在我自己的挣扎和不安中,看到了父亲几年前的不安和挣扎。 然后,我也从他的妥协和投降中看到了自己终于妥协和屈服” (第54页)这是时间与命运的和解,但基于无力的宿命感 王德威说:“中年刘大任想起晚年的父亲,惊讶于父子之路有多不同,又有多相似。 他不仅哀悼父亲及其世代的灰烬消失了,也感到“这个身体吓了一跳”吧 ”作为网民的我们,也许几十年不像梦一样,但他说:“这个身体吓了一跳。” 离开小说的文案,全书前有作者去年3月写的“自序”吗? 抗战一代》有2008年12月写的《二流小说家的坦白》,值得一读。 然后,和小说的正文互相读,一定能得到。 无论是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还是产生新的困惑。 作者在《自序》中说,两个中篇的样式都由50个短段组成,“理解我的心意,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原来两个五十短段的样式分别包含在内,与李商隐的“五十弦”相对应,其含义非常质朴动人:“我和我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共同度过的岁月,大约是半个世纪。 既然引进了“李商隐的‘锦瑟’诗的‘思华年’,尾联‘这种情是可以追忆的,只是当时已经茫然’自然地叫道:岁月过去了,实际上晚年追忆失望了,当天已经知道了,但也没办法。 这确实能加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作者确定小说不仅面临着对父母的追悼,还面临着全代人、一个时代、即将消失的集体记忆。 写着“抗战的一代”。 这一代在他看来应该被称为“建设派”。 这是专业信息分子,他们感到五四的影响,但没有投入到改造世界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弱民贫困、外国的侮辱达到顶点的危机中,基本上只依赖自己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不灭绝亡国,试图逆转国家的命运 (第19页)作者阐述了九一八事变后父亲的学问、就业、志向、成果,因此将这一“抗战一代”称为“建设派”是名副其实的 作者还注意到两部小说叙事中的时刻很重要。 1985年,小说中的人物此时回到了大陆。 在简述了1985年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明确,但各地的执行和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之后,作者说:“小说人物,特别是“父亲”的作用,对那个时代的西方现代建设,显然有一定的知识。 他的看法不能被看作是单纯的失望和厌恶,网民必须深入他的内心,看着沉痛的底层仇恨不要成为钢。 那也是作为“建设派”的我父亲,一生愿望落空的痛苦的表现 ( 21-22页)但是根据证小说的复印件,“父亲”回到大陆后的样子似乎没有失望、厌恶,也没有怨恨“铁不成钢”:在车里“我们看窗外的风景,同一个农田域,农舍, 父亲看到的是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我看到的只是贫困的痛苦”。 “看到山坡上新种的松林不过是60~70英尺高,推测灾害岁月的荒谬政策,乱伐、破坏、饥饿……父亲说这个地方以前土匪出没……”(第84页)我对开路的原始做法 “但是,父亲说‘有了这条路,家人的生活就太多了……’”( 85 )。 其实,从“我”那里绕过食堂的那个故事,明确了眼光中精明健壮的书记的认识,但不能说“恨铁不作钢”:“他的话,新名词的旧观念,完美结合”。 我发现他特别喜欢新名词:新闻、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劳动力密集……几乎有自我吹嘘的嫌疑。 所以我理解了书记在食堂做的工作其实不一定是为了迅速发展地方经济。 或者,他想的只是我们两天后回省城,那里的高管可能要问我们对地方干部的印象……那么,“狗肉罐头厂”只是即兴的话题。 所以,我在良心和礼仪之间,测量了轻重,还了他们的口头禅。 『回美国后,调查研究。 ’(第97页)这是多么深刻正确的认知,1985年! 在《恨铁不成钢》之后,作者说:“如果他活到今天,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就没那么不景气了。” ( 22页)可能取代作者的除了1985年之外,在“今天”这个时刻也很重要的是,“抗战一代的“建设派”及其继承人,今天终于站在时代风波的前端,在全国各地,甚至沿着“一带一路”,阿弗拉多 (第22页)有点吃惊,短短的两三行字里有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词汇。 “继承人”、“时代风波”、“阿弗拉”。 本来两岸中文世界的词汇共享已经发生了。 作者“今天”的表现也站在时代的“前沿”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自序中叙述的感想和在小说中的感想及其身份的分歧呢?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人能代替作者来回答 或者,也许应该回到为大陆版写的“自序”本身的初衷。 “我必须向大陆广大网民解释一点 》(第17页)这个“自序”的对象已经确定,目的也应该比较明确 《二流小说家的坦白》刊登在2009年台湾共同文学出版社的《夕风小雨》上,谈作者的文学观问题。 他认为一流的小说家必须是会写《大小说》的人。 另外,“大小说”的意思是“必须转化为自古流传的、基本的生活信念,融入民族和文明体系的血肉之魂”。 也就是说,必须达到永远相近的“国族寓言和神话”的高度” ( 186-187页)自从以这个标准看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他至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小说”。 究其根本原因,“我确信,它的最终出现,必须耐心地走过从发生到成熟的曲折痛苦的过程,而不用等待它所属的文明体系”。 (第187页)所谓“大小说家”的出现也有条件,“伟大独特的文明体系必然要求把握核心精神命脉的全面体现,具有这个条件的人才,至少要等一两代吧”。 (第190页)这里对时代和文学的认识和评价是深刻启发的,“今天”的“历史大转变”没有这么容易被调用 我不由得想,作为刘大任与当时“保钓运动”的风云人物,以及曾经与陈映真并肩战斗的左翼作家,“今天”他期待的自己的“新开始”将走向何方?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热门:李公明︱一周书记:晚风中的……“暧昧行业”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