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8字,读完约9分钟

1926年,美国举行了开国150周年纪念,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当时中国除了瓷器、刺绣等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工艺品之外,还选择了特殊的展品“国语四千年来的变化潮流图” 这张中英语对照的大图显示了中国4000年来的语境,不仅获得了甲等奖,而且外国人对遥远的中国文化感到吃惊 在“国语四千年来的变化潮流图”展示64年后的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赴美时再次展示了这张大图,各国学者们也再次深受打击 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 常言道,这幅画大有道理 汉语言文学巨流河1926年,黎锦熙绘制了《国语四千年来的变化潮流图》,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了审查 同年这张图由文化学社出版,1929年修订再版 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轴,时间跨度约为四千年 纵向分为上下,黑线分为中间绿色的“河”,上部分为“文案和语言”,下部分为“文学和文体”。 语言的绿色潮流图中的“文案和语言”这条线表示公元前11世纪,即周代以前是线,语言和文案一致。 黎锦熙认为:“古文案是很多象物,通过一个字或者语言来读的话就会变成二音,变成单音制后,语言和文案就会分支下去。” 周以后,两者逐渐分离,文案经历了以下变化:绘文-殷契文-大篆书-各国异文-小篆书(正书)--楷书(隶变,正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隶书(便体)——草书(便体)公元4世纪有楷书,之后汉字没有大的变化,只出现了行书和减笔字 除了绿色趋势图的形象描写外,作者还在上方列举了具体的“日”“月”“虎”“禾”“目”字形,形象地证明了复印件的进化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导图式的整理和实例,中国汉字的迅速发展过程变得清楚了 “语言”( spoken language )的脉络直到东汉末期都没有变化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因为佛经的译本,梵语也影响了中文的迅速发展。 受此影响,逆切法、四声、韵本开始出现 唐宋时代,佛教文化盛行,受梵语影响的这种细流也迅速发展成大河,守温这位僧人受到梵语事件母亲的启发,发明了三十六个文字 其次,等韵学建立,产生了韵摄的概念 元明时,基督教传入中国,许多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 他们为了学习中文,自己建立了中文读写系统,利马洞、金尼阁都发明了注音罗马字 文学和文体下面部分的“文学和文体”这条线,是从头分开的两条线。 因为黎锦熙认为“荒古口头歌唱的文学,还不能写成书,书惟纪事”。 绿色粗的主线代表荒古口头歌唱文学 到商代,薄而细的线条逐渐迅速发展,形成了“商书、商赞- -古史叙述散文- -诸子谓语- -古体散文- -古文- -八股文”的脉络,标志着纪事文学的迅速发展。 以“诗”为界,主线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远离口语的贵族文学,另一种是接近口语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后来大体上发展成了“歌谣-乐府-五言诗-俗文-语录-平话-北曲-南曲-昆曲-京剧” 贵族文学迅速发展的脉络大致是“楚语- -赋- -骏体文- -律诗、律赋、七绝五绝- -古诗- -四六文- -骏散一体型的桐城派” 文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脉络线的分离合流来表示 例如,楚辞属于贵族文学,但吸收了楚地的民谣,收集了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以前传人 文体的兴衰在图中一目了然,在根据文体迅速发展的阶段,被描绘成比较宽的河面,或者被描绘成不断细小的流动。 比如曲子这个文体,从宋朝开始迅速发展,经过北曲-南曲-昆曲的兴盛期,衰退到清代,代替了京剧 中华四千年文化的极其简单的指南除了中心的绿色潮流图和图表外,图中还有繁密的蓝色小字。 这是1929年再版时黎锦熙补充修订的复印件。 在“文案和语言”部分,作为对绿色潮流图的细致注释,增加了一点小学(即研究关于文案、音韵、教训的学问)的古典著作。 据学者统计,上部分所列小学著作有22种、167种、作者144名 这么多文案不是杂乱无章的,用不同的记号区分,形成不同的系统 小学典籍的班级名用“【】”表示,参考书的班级名用波浪围着表示 例如,下图中的“词典”这个班名被括号括起来,列举了具体的著作许慎“辩论解字”。 然后,作者将这本书分为“540份,9431+重量1279=10710字”——“辩论解字”共分为540份,加上重复收录的1279字收录了10710字。 接下来用波浪线圈出“参考”两个字,列举参考书“清完沅“疏证”等江声“续释名”等。 》用虚线“…………”描绘不同书籍之间的关系,描绘其传承的脉络 “文学和文体”部分的蓝字表示173种文学要籍、319名作者、56名裁剪、流派名 从上古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到当时受西方文学影响而新兴的新诗、戏剧,这些具体著作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形成了文学史的新闻长河 如果有蓝字的具体诱惑,无论是想研究汉字的流向,还是想理解古代名作的巨着,只要打开这张图,沿着时间轴和块分割的交叉,就能找到相关的情况。 比如,沿着横轴找到魏晋南北朝,沿着纵向红线一直往下走,就能看到《范旼后汉书》《裴松之-三国志注》《刘义庆-世说新语》等近30位南北朝名家的名作新闻。 通过这张图,四千年的文化经典一目了然,可以说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极其简单的指南 这也是黎锦熙画的大初衷。 “目的是让初学者得到这个,简化繁衍,随时检查。 而且上下四千年国学的重要书籍,诗圣文豪,雁行鱼贯,现在尽学校的门径,自然不乱 黎锦熙和语文运动的黎锦熙在1929年的出版证书上说:“但是,我的主旨还是在图中的20世纪一栏,下了很大的浪,突破了文言界(注旁斜上方的作家都在这个新潮流中),成为了大泽。 将来会疏远,一定会成为最后六股安流 他画这幅图不仅是为了整理中国文化的脉络,还为了立足历史现状,以世界的视角回顾中国文化,为当时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参考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 在中华文化的低谷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反省、质疑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开始寻求富裕国家的强兵之路 我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普及教育需要容易学习的语言文案 他们看到日本通过维新运动推进以东京语为基础的国语后,国民教育程度显着提高,国力增强,这一改革的愿望更加迫切 之后,开始了以“语言一致”“国语统一”为口号的国语运动 主张白话代替文字,成为书面语。 制定统一的语文,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信息表达和团结的迅速发展 国语运动开始后,与胡适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合流,有“国语文学、文学国语”的口号 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鲁迅的《疯子日记》发表了 1920年教育部废除了小学的《读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实现了语言一致 但是,这项改革受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谴责白话文学作品有“文学”,但没有“语法”。 因此黎锦熙首次讲授“国语语法”,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语法”,首次科学、系统地提示了中国白话文中内在的语言规则 1925年,教育部再次让小学读《孝经》 李锦熙不仅是上书教育部长,还以惊人的气魄发动了东南半壁(浙江省、皖、苏三省)的“小学文言文教科书焚烧运动”。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黎锦熙在画这幅图时,特别重视接近口语的民间文学的迅速发展。 在描写《文学和文体》时,从《诗经》中将主线分为“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两个分支,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学对贵族文学的滋养。 比起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国语统一”的过程更长 从清末开始,一群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断音字”运动,致力于推进中文拼音化改革 在此基础上,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制定并发表了注音文字,由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黎锦熙推进 这个系统在大陆采用了40年,直到1958年推出中文拼音方案,这个拼音文字才退出历史舞台 台湾至今沿袭了这个方案 之后,黎锦熙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国语罗马字新方案,虽然这个方案没有被推进,但还是为后来的中文拼音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反,从《潮流图》可以看出黎锦熙描写外来语影响的良苦心:梵语流反讽,三十六个字母,影响四声的产生,西语流送来了罗马字和现代语音学。 20世纪,两派汇合,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拼音和国语罗马字,这两个成果使中国的语言文案恢复了统一 一百年前的“语文运动”离我们很远,但我们现在每天说的话、写的字、像这些空气一样存在的东西,关系到他们当时的努力斗争、改革 当时的人们面对贫困和贫困的社会现实,站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暴风眼里,积极整理、反省、批判从前传来的文化,吸收外来文明,实现了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的迅速发展。 今天,我们像一百年前的前辈一样,再次站在文化交流的大潮中。 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心胸,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语境有更明确的认识和反省,但这次不是全面否定,而是继承和迅速的发展。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热门: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