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6字,读完约4分钟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 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 当天,唐山市应急管理局答复称,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为什么44年前的7.8级大地震,现在还会发生余震? 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震专家澎湃消息称,根据余震评估依据,古冶区位于原唐山大地震地震破裂带,震级小于当时主震级,因此此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强烈长期余震”。

前述地震专家表示,余震评估关键要看震源是否发生在原地震地震带上,以及震级是否小于主要地震震级。 一般认为,即使是四五十年、六七十年后在原地震带发生的地震,也是“长期余震”。 世界上一些地震学家认为,某次大地震的长期余震可能会持续100多年。

他解释说,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形成相当长的破裂带,该破裂带的应力和应变的调整将持续很久,在调整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小破裂,还会发生许多余震。 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主震时间较长的地震称为长期余震,当然大部分长期余震震级小,在2、3级以上,但较大 这次唐山古冶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破裂带发生的,因此可以评价为唐山地震的余震。

根据这位专家的进步,古冶区发生的5.1级地震,是近年来唐山地区发生最大的余震。 准确地说,这次的余震应该被称为“1976唐山大地震的长期强烈余震”。 唐山地震带今后还会发生余震,但长期余震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少。 但是,不排除今后唐山余震地区会发生4级至5级的余震等稍大的长期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12日报道,最近5年河北省共发生24次震度3以上的地震,最大地震为这次地震。

据津云12日报道,古冶地震距离天津市宁河区约49公里,在天津市普遍有感。 天津市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谭毅培表示,唐山市古冶区1995年10月6日发生5.0级地震,而天津周边河北省文安县2006年发生5.1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内,是唐山地区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动。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12日中午表示,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十分丰富,处于起伏衰减状态,至今仍发生4、5级左右的地震。 据专家协商会议介绍,由于这次地震,原震区这几天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低。

古冶区地震发生后,河北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相继派遣工作人员到地震区展开应急处置。 应急管理部启动地震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河北省人民政府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据中国信息网报道,7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举行了唐山古冶5.1级地震情况通报会。 该中心副主任刘杰研究员在会上表示,经专家讨论,此次古冶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唐山7.8级大地震的老震区内,是唐山大地震老震区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动,也是继1995年10月唐山古冶5.0级地震后的5级以上余震。

刘杰强调,根据现有观测资料和震例分析,短期内唐山老震区再次发生里氏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低。 他还说,世界研究表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通常为主震结构加载活动主震孕育时间的10%左右,唐山大地震孕育时间达数千年,“所以唐山余震区的余震活动持续数百年是比较正常的。”

据信息观察,早在去年3月12日,中国地震局就为社会公众解读近期地震形势,介绍相关知识时,就提到了“唐山余震”和“余震是如何定义的”的相关问题。 当时,刘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大地震发生后,在其震源地区和附近地区观测到地震活动明显增加,这些明显增加的地震通常称为余震。 目前,没有比较有效的科学方法来区分一次地震是大地震的余震还是另一次新地震。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为何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还有余震?专家解读”

地址:http://www.g3gw.com/new/3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