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1月24日恰逢中国和以色列建交25周年。驻以色列大使詹永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文章全文如下:

在以色列,我不止一次遇到在中国避难的老人。他们会用上海话或满语对我说:“谢谢中国!”

在亚洲大陆的西端,在地中海的东海岸,是以色列,我在那里执行外交任务。做完各种工作后,我偶尔会在特拉维夫的海滩上漫步,欣赏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的历史交流,展望中以关系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一直互相尊重、欣赏和交流。早在8世纪,犹太人就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一些犹太后裔定居在河南省开封,融入中国家庭,写下了一个友好交往的千年故事。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遭受了严重的灾难,并努力复兴自己。值得称赞的是,两国还互相帮助,创作了感人的诗歌,可以哭可以唱。70多年前,当许多国家对犹太人关闭大门时,中华民族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张开双臂,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得以逃脱纳粹的魔掌。在以色列,我不止一次遇到在中国避难的老人。他们会用上海话或满语对我说:“谢谢中国!”

詹永信大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常新》

在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改革建设的过程中,许多犹太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直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挽救了无数生命的罗胜特、福利、汉斯·米勒医生,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日事迹的作家爱泼斯坦,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翻译家沙博理...中国人民也感谢他们。以色列不是70多年前建立的,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已经深深扎根于彼此的心中,并为中以关系谱写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序曲。

詹永信大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常新》

我们远近都认识,但我们仍然是邻居。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千山万水之隔,但彼此走近的步伐却无法停止。1992年1月24日,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揭开了中以友谊的历史新篇章。

25年后,轻轻一指。两国之间的官方交流已经从少数发展到密切联系。在过去五年里,两国副总理以上级别的领导人至少会晤了10次。建交之初,双边贸易额仅为5000万美元左右,去年前11个月达到102.6亿美元。中国在以色列投资超过60亿美元。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广阔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创新合作已成为两国合作中最大的亮点。两国建立了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和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中国企业投资了以色列的科技产业。以色列的技术,如滴灌、奶牛养殖和海水淡化在中国被广泛使用。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转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两国将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创新与合作的世界。

詹永信大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常新》

在务实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国人民的交往更加频繁,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相传。2016年,将有大约8万名中国游客前往以色列。越来越多的以色列景点将开始有中国特色。越来越多的以色列酒店将开始提供面条和饺子。中国艺术家在以色列的演出爆满,“中医热”在以色列方兴未艾。从以色列中部的雅康河到北部的加利利湖,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一直都在“燃烧”。频繁的民间交流如涓涓细流,涌入两国友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推动着中以关系的“巨轮”穿越大风大浪。

詹永信大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常新》

值此中以建交25周年之际,我坚信,中以友谊的未来将更加牢固,中以关系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詹永信大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友谊地久天长常新》

地址:http://www.g3gw.com/new/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