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0字,读完约6分钟

邢杰点评

看完这个不是开玩笑的笑话,有一系列值得沉思的问题。

1、政策和监管的下限和上限如何明确,不以噎废食扼杀市场创新? 2、我国企业管理比美国更多的监管机构监事会,但为什么出现的问题远远多于美国公司? 3、中国的资本市场框架远多于美国,但为什么问题远多于美国的资本市场? 4、在落实导演的指导思想、政策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上该如何反复进化? 为什么要严格放松松树,不是相反的! 5、基础文化中如何包容创新与失败? 如何改变以官员为本的监管服务不足?

世界开启了乱纪元模式,但我们也在工业4.0和科技大爆炸的历史机遇面前! 我们公司的精神还需要一个大繁荣的国家。 我们必须保护更宝贵的创新火种,激励所有层面的创新。 才能摆脱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

不要把中国未来的口罩、乔布斯、马世民置于严格的束缚和僵化的监管之下,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创新、包容失败、开放自由的政策、制度、文化环境。 可以把握这个圈子由科学技术引领的伟大历史机会!

苏世民与彼得森合作创立黑石,花了30多年成为华尔街新王者。 《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以可复制的成功学为广告语充满了微信的力矩。

讽刺的是,如果真的有人把黑石的经验照搬到国内,很快就会变成虚假私募,害怕成为监管部门的打击对象。

1 .开业时向公众开放

1985年10月29日,黑石在纽约时报刊登了全面广告。 “我们高兴地宣布民间投资银行企业黑石集团正式成立”。 根据中国《证券法》,未经批准,不得采用证券企业等字样。 另外《证券法》中没有公开募集投资银行和私募银行的区别,应当向证监会诚实排队申请证券企业牌照。 这个牌照已经好几年没有新批了。

《基金法》区分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管理人,但明确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的管理人未登记,不得采用基金管理等字样。 此外,《基金法》和基金业协会对推进私募基金有各种限制。 如果没有注册完毕,这样的广告就会出现,访问也可能不是顾客,而是工商和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

2 .创设条件不符合登记要求

黑石要注册为私募基金经理,必须聘请律师事务所提交法律意见书,说明自己有展业能力。 但是从黑石创立的条件来看,这家企业在中国注册的可能性接近零。

首先是运营资金。 黑石创立时,苏世民和彼得森共出40万美元。 人民币不足500万美元,未能满足注册资本门槛的要求。

其次是人员配置。 黑石开门时,共有三人,除彼得森和苏世民外,还有秘书。 苏世民在回忆录中用带酸味的笔法写道,这位秘书被指派给彼得森,他需要自己打电话,自己领取快递。 此时的黑石,没有一个合规风控员。 也没有合规风控制度,人员配置不足,制度不足。

第三个是办公室。 黑石开门的那天,房间里没有家具,苏世民和第一个来访者坐在座位上。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要求,企业进入职场照片。 也没有办公室家具空看看房间,就知道黑石的登记结果。

3 .半年内未能申报基金

即使黑石通过注册,如果半年内没有募集基金,也会面临注销的命运。 创业艰难,黑石成立之初,彼得森和苏世民给以前的老朋友写了400多封信,但应募者寥寥。 苏世民懊悔地写道,创业6个月的时候,他们连1美元都没募集到。

苏世民和彼得森在未来1-2年内将依赖并购业务和咨询业务维持黑石运营,包括向日本sony企业和普利司通企业提供对美国企业的并购咨询和财务顾问服务。 普利司通一张就赚了1500万美元。

依托在日本客户群中形成的企业品牌,黑石最终从日兴证券募集了2亿美元。 距离黑石最初的民间募捐成立,是两年后的1987年10月。 首批基金募集成果不俗,33家机构投资者,8.5亿美元。 他不等有心人,黑石两年才实现完美开局。

如果在中国,黑石在注册后6个月内未能完成首批基金备案,将被注销。 另外,作为私募基金经理,兼营投资咨询业务,很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调查,要求将相关营业复印件从工商执照中删除。

4 .集团化经营

第一批基金设立后,黑石业务蓬勃发展。 彼得森和苏世民希望扩大业务一线,使黑石经营多样化。 1990年,黑石设立了对冲基金业务。 1991年,黑石进军房地产基金。 现在是最大的不动产所有者。 之后,黑石收购了杠杆信贷企业gso。

创立黑石房地产基金的负责人最初只是同意每年为黑石活动40天,一年过去后全职加入黑石。 迄今为止,房地产基金、对冲基金、信用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已经迅速发展到千亿美元规模,成为黑石5000亿美元管理规模的重要支柱。

黑石天马行空的神操作,在美国是传说,在中国触及了假私募的大忌。 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经理需要分别登记。 黑石不能利用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的身份管理其他类型的私募股权基金。 对冲基金经理可以注册为民间证券基金经理,但房地产基金和杠杆基金没有对应的注册类型,相关业务无法开展。 而且不动产基金的第一负责人在打工,也没有超过社会保险的报价,不能通过登记。

5 .施加杠杆投资

黑石基金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项目是购买ucx企业的运输企业,估计6亿5千万美元。 苏世民在书中回忆了当时的选择,要么把基金的钱全部投入这个项目,要么拿出本金的一部分找银行的债处理另一部分。 最终黑石选择了后者。

后者实际上是英语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名称的由来,也就是私募股权法形成的股东。 之所以被称为股东,是为了被录用为股东,可以借此承担对外负债。 黑石只将1340万美元的股本投入运输企业51%的股权,银行借款的杠杆超过了10倍。 1999年,黑石退出时的收益达到26倍,年化投资收益率达到130%。

苏世民可能不知道,这两种方法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如果把基金的钱全部投入,就是单一项目的投资,不备案。 即使只投资部分本金,对外寻求银行贷款,只要不符合合资管新规和基金备案规定,这条路也走不通。

在苏世民的书中,除了上市时提到了美国证监会的文案外,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黑石成长为世界最大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过。 在国内,任何私募基金管理人从创业那一刻开始,监管就如影随形,黑石很多方法在国内都是禁区。

中国私募乱象的原因,到底是假私募还是假监管,可以从两国监管的不同中找到答案。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倘若黑石在中国创办 早被监管N次KO了!”

地址:http://www.g3gw.com/new/3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