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0字,读完约4分钟

> 12月,一系列新的高铁线路将陆续开通。中国高铁里程将达到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正在不断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郑州至万州高速铁路郑州至襄阳段于12月1日开通,这是BIM技术首次全面应用于四座电站的建设。”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国家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的专家表示,这也是世界高铁建设的第一次。四大电源,即电力、电气化、信号和通信,是高速铁路的电力和大脑中心,由沿线众多变电站和信号楼连接。高铁的“大脑”中心已经落后于2015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建设,国家铁路集团提出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由于相对成熟的技术,汽车、离线项目和车站建筑相继加快了信息智能的步伐。“作为高铁的动力和人才工程,四大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一直滞后。长期以来,它主要是基于二维平面设计图纸。引进BIM技术迫在眉睫。”中国铁路电气化局第三公司副总工程师刘丙瑞说。建筑信息建模是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它起源于20多年前的欧洲和美洲。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技术,为该模型提供完整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由于BIM技术起源于建筑业,因此土木工程和相关支持项目也需要软件操作命令。有现成的楼板、梁、柱和屋顶模型命令,这使得建模非常方便。”刘丙瑞说,对于线性结构的构建,BIM建模几乎为零。高铁和四大电力系统是典型的线性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我国高铁建设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四大电力系统必须同步发展。2016年,在国家铁路总公司的支持下,中国铁路电气化局启动了由刘丙瑞领导的BIM项目组开发的重大科研项目“BIM技术在牵引改造设计与施工标准化中的应用研究”。三年内,已建成2600多个BIM族库文件,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高速铁路平均每50公里必须配备一个变电站,每3公里必须安装一个基站、箱式变压器或中继站,为行驶中的车辆提供牵引动力和通信信号。“基础制造、金属部件组装、设备安装、接地制造、电缆敷设等。在每个变电站中,各种组件数量众多且复杂,数量往往有数万个。”刘丙瑞说,这些组成部分与住房建设的专业太不一样了。为了实现高铁和四电建设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该软件在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只能开发两次。"建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收集模型并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刘丙瑞表示,为了为每个与项目进度同步增长的组件建立一个数字模型,该团队夜以继日地去现场逐一完善方案,最终决定只制作一个feeder模型的5个版本。从初始方案沟通到最终方案确定的时间为5个月,贯穿整个施工期,而一个馈线模型仅占整个变电站BIM项目工作量的5%左右。“自建宗族图书馆分为电力宗族图书馆、电力改造宗族图书馆和轨道交通供电改造宗族图书馆、通信、信号和接触网宗族图书馆。地铁水电专业也建立了宗族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总共约有2600份氏族文件。这个数字仍在增长。”刘丙瑞说。三年多来,经过日兰高速、长赣高速、郑州地铁等多条在建线路的实践,“牵引改造设计施工标准化BIM技术”现场应用方法日趋完善。完成“数字郑万”建设短板2018年12月19日,“BIM技术在牵引变电所设计与建设标准化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总结认为,本课题的关键技术达到了“引入BIM技术实现牵引变电所可视化通信”的目标,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变电站专业和电力标准族库的BIM模型,总结出一套适合电气化建设的BIM应用方法,在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年3月30日,建成第一座变配电站的日兰高速铁路南段竣工,主题为“应用BIM技术规范牵引变配电设计和施工的研究”。随后,BIM技术开始在郑第四广播电视大学大规模应用。电缆头、网格、防静电地板、铝合金线架& hellip& hellip变电站里的许多设备令人眼花缭乱。“过去,安装时使用二维图纸。技术员必须对工人进行初步培训。返工是常态。”线路建设总工程师张体新在郑铁路南阳南变电站回忆道。在施工期间,为每个安装技术细节形成二维码。一线员工可以用手机扫描代码,并遵循三维视角。将变更放在BIM建模阶段是简单而直接的,这样就可以一次安装站点。这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保证了安装的准确性和后期运行维护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牵引改造设计与施工标准化BIM技术应用研究”的成果补充了“数字郑万”建设的短板,成为未来铁路四大动力建设的典范。(记者焦阳)发自:《科技日报》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世界上第一次!BIM技术在高速铁路和四电线路建设中的应用

地址:http://www.g3gw.com/keji/2266.html